1、概念方面的误区
大家对合理避税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做到真正的了解透彻,将它和逃税,漏税以及偷税相混淆,认为进行合理避税就是偷税,逃税,其实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,它是合法的,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。
合理避税:合理避税是指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,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,通过对筹资活动、投资活动、经营活动等巧妙安排,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。
偷税:指纳税人采取伪造、变造、隐匿、擅自销毁账簿、记账凭证,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、少列收入,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,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。纳税人不申报、申报不实,或者超过定额一定幅度未申报调整定额的,一经查出按偷税处理。按税法规定或由税务机关委托,代表国家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征收、代扣、代缴税款的单位或个人,负有征收、扣缴税款的责任,在法律上被视为准纳税义务人。因此,扣缴义务人、委托代征人采取上述手段,不缴或者少缴已扣、已收税款的,也属于偷税行为。
逃税: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,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,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的行为。这种行为有以下特征:纳税人必须有欠缴税款的事实,即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没有按时缴纳税款。同时,纳税人有转移、隐匿财产的行为,并且这一行为产生了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款的后果。这种行为与偷税不同。偷税是纳税人采取隐匿事实、伪造账目,隐瞒应该缴纳税款的数额;逃税是纳税人承认应纳税额,但采取转移、隐匿财产的手段,隐瞒缴纳税款的能力。
节税和避税与偷税、逃税的区别:节税和避税是在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前提下进行的,它符合税法或不违反税法;而偷税、逃税是对税法的公然挑衅,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,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2、忽视筹划的成本
进行合理避税能够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,带来税收方面的经济收益,但是企业也是要付出成本的,比如人员的培训费用,选择代理机构的费用等,如果合理避税的成本大于收益的话,那就是得不偿失的。
任何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都有其两面性,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,必然会为实施该方案付出成本费用,这些成本费用包括因合理避税而引起的一切支出或其他损失。如果合理避税的节税额不能弥补这些支出和损失,那这种合理避税就是毫无意义的,因而也是无效和不可取的。
3、风险方面的误区
要趋利避害,在获得利益的同时,也要规避各种风险,如果不能彻底的排除风险的话,一定要进行权衡,将风险降到最低,如果企业只是想着少缴税,或者是不交税的话,那么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,还可能会是更大的损失。
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,如果偏离了纳税遵从,企业将面临涉税风险。如果触犯了税法,那就是偷逃税,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就是无效的,甚至可能面临法律制裁。因此,这是评估合理避税有效性的最基本的、不可或缺的标准。
4、信息方面的误区
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财务测算活动,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做好相应的安排和策划工作,由于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,往往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,这就要求在信息方面的数据一定要做到准确,不能含糊不清。
由于合理避税是企业一种长期行为和事前筹划活动,因此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,不仅要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之上,有时还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。如果仅局限于短期和局部利益,而不考虑战略利益,那么这样的筹划活动往往是得不偿失,即是无效的。因此合理避税正确的取向是应以整体利益、长远利益为重,把筹划活动放在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考虑,综合兼顾各税种及相关利益人的利益。